第二屆IEIC國際教育已完美收官,大會圍繞國際教育的現(xiàn)狀、未來教育發(fā)展方向到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方向,IEIC的嘉賓分享了不少精彩的觀點。
今天艾老師帶大家了解一下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創(chuàng)辦人、總校長林敏主題為《雙語教學的再思考:教師、課程與課堂》的精彩演講。
▲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創(chuàng)辦人、總校長林敏
林敏,復旦大學學士,英國利茲大學博士,曾在國外大學任教多年。十五年前辭去國外大學終身教授及系主任職位,回國在一塊稻田上創(chuàng)辦了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并擔任總校長至今。西外是從幼兒園到高中15年一貫制的寄宿制學?!,F(xiàn)有中外師生5000多人,有中西多元化的融合課程與課堂。
以下為林敏總校長的精彩演講內容:
今天的這個反思可能更基于實踐者的在辦學十幾年的一種實實在在的困惑、兩難,包括對未來和發(fā)展的一些思考。
中國的國際化教育其實挑戰(zhàn)非常大,我們只要在學校一線,在做課程,在課堂聽課,我們在思考未來培養(yǎng)的人,包括在每一個原先所設計、所設想的各種非常美好的愿景,但是在真正落地的過程當中,我們都知道會碰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我以前也是大學教授,也寫過好幾本書,做過很多科研,后來作為一個實踐者回到國內辦學,15年從幼兒園到高中,努力在思考怎么把中國語境下,以中國學生為主的真正的國際化教育做起來,我覺得這個愿景、目標和實實在在的現(xiàn)實課堂、課程,包括師資,包括自己在國際學校的管理也好,國際學校整個發(fā)展也好,其實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非常大。
我在想,每天真實地在學校、在課堂上、再看學生的作業(yè),哪怕較后學生去了美國大學、英國大學或者留在國內規(guī)劃,我們是不是真正培養(yǎng)了自己當年辦學時候所設想的一種國際化人才?我捫心自問,剛才王濤老師提到了在UNESCO,包括在所有的國際組織,為什么清華、北大、復旦、交大培養(yǎng)了這么多優(yōu)秀的學生,為什么在世界的,不要說國際組織,的大公司、跨國公司,在美國谷歌也好、Facebook也好,現(xiàn)在他們的CEO是誰?不是中國人,也不是美國人,是印度人。而且在印度讀完大學以后到美國,也不是土生土長的,人家在印度讀完大學以后講英語可能還帶著非常濃的印度口音,但是人家做到美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公司的一把手。
印度他們的國際化的教育是從小學一直到大學,不僅僅是語言,我們可能說英語是他們的第二母語,我覺得不是語言的問題,是整個思維方式、整個文化,包括整個價值觀,包括全球勝任力,他們是滲透到所有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這值得我們去反思,值得我們好好思考,我們是不是真正在做國際化的教育,我自己在想這個問題,我希望和在座的同行們一起來思考,我們國際化的學校從目前我們的理念、課程、課堂、師資,是否真正在做國際化的教育。
▲ 林敏總校長正在表發(fā)精彩演講
第一,我們怎么定義國際化教育?
國際化教育就是國際化教育,國際化的課程、語言、師資、外教。國際化教育英文是Internationalization,Globalization,我很喜歡Globalization這個詞。國際化教育是不是有多元的、不同層次的,有綜合的內涵值得我們去思考,是不是Globalization就是國際化教育,是不是Internationalization就是國際化教育。
第二,我們能否走出中國的國際化教育之路?
我們把IB,A-Level,AP,BC等課程引進來了就在做國際化的教育嗎?我是提出問題,因為我們西外從一開始創(chuàng)辦的時候。有人找我們做A-Level的課程,我說我們自己試一試,有沒有辦法可以做一些中國國際化的課程,很難!試了10年有一些成果,較后為了能夠讓國際化的課程有一個更好的嫁接,我們還是引進了美國的AP課程和A-Level課程。我在問自己,如果我們的國際化標志僅僅是把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課程引到中國的學校,我們是在做國際化的課程,等于說我們有一個假設,有一個出發(fā)點,就是所有的美國學校、英國學校都是國際化的學校。
我兩個孩子在國外長大,讀的是國外學校,他們真正國際化了嗎?回到中國能不能真正有一種全球的勝任力?能夠在中國和美國、英國不同的文化、社會場景中如魚得水嗎?他們從幼兒園一直讀到大學,以后到了不同的社會、文化、工作和生活的場景中能不能適應,我在思考。
這些問題看上去不重要,因為我們都在做了,有的時候也在問自己,在中國現(xiàn)在的場景中我們做起來,把這些課程引進來,把這些課程實施,先讓我們的孩子通過課程的學習,包括老師能夠把這些課程教好,打下我們所說的中國國際化的第一個較較基本的基礎。像中國近現(xiàn)代的教育,一開始我們也是全盤引進來的,當年的清華學堂、燕京大學,一些很好的學校和教會也是原汁原味引進的,都是西方的課程。
我們面對的學生群體和目前中國經過70年或者近百年近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特別面對我們所說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現(xiàn)在國際化的課程如果重新定位的話,該怎么定位?我用了一個詞"Integration",這個詞比較適合我們來思考,將來中西也好或者中外也好,國際化的課程千萬不能局限于英美或者是歐美,我們常常會用“中西”,這兩個字也是有問題的,真正的國際化課程是一個全球化的課程,也包括東亞、南美、非洲,包括整個世界,我們常常把我們的國際化課程窄化,我們首先先把全球變成西方,然后再把西方變成英美。
我在國外待了20年,很難用一個詞概括西方是什么樣的,因為西方社會也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西方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全球化的,無非就在一個國別所展開的過程?,F(xiàn)在很多國際化學校,除了英美,有沒有和其他的國家交流?
國際化到底是什么?
國際化是一個真正的要和世界上所有不同的文化建立連接的這么一個過程。而且真正國際化的學校,包括英美一些非常好的學校,他們很注重和不同的學校進行交流。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有一門課也是劍橋的,我們有太多的機會去英美學校,我們太多的外教老師都是從這種國家過來的。為什么不能找一所北非的學校對話呢?和摩洛哥的學校建立視頻連接,然后這門課我們的師生就和北非的這所學校一起來做課題。
我們很多學校都去過英美,都和英美的學生家庭、老師有著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但是英美不是一個典型的全球大概80%以上的人口生活的這么一個社會場景。所以我說國際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們的學生真正的去了解這個世界真實的狀況。
我們分了幾個層面,前面有課程的、理念的、課堂的。
我覺得融合有不同的層面,我覺得首先第一個層面是語言層面的融合,我覺得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我們首先要把英語學好。英語不是工具,我們常常覺得英語是一個工具,如果是一個工具的話不需要學英語,我們用科大訊飛的翻譯軟件就可以了,英語是一個連接世界非常重要的具有文化價值和意義的,一個語言不僅僅是改變人類交流和交際的一種方式,它也在改變我們連接的一種方式。所以我覺得英語一定要學好,一個孩子的認同,身份的認同是國際化教育較較重要的問題,也是國際化教育較需要解決的問題。母語和英語的融合,我覺得是中國國際化教育必須要關注的。
課程層面,我覺得要很細。包括課程目標融合、課程標準融合、課程內容融合、課程實施融合,包括課程評價。我覺得這里面其實有很多很細致、很精細的實踐型的研究和工作要做。
課堂層面,我們常常忽視課堂,我們在國際化教育當中有很多課程的實施、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往往是“舊瓶裝新酒”。怎么在課堂當中既要有扎扎實實的知識點的落實,課堂效應的提高,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包括課堂時空與環(huán)境,整個課堂的結構、流程、氛圍這些值得我們好好探索。
課堂和課程之外,我覺得不得不涉及到價值觀層面,國際化教育在目前語境下有可能會繞著走,可能從技術層面上或者知識層面上,目前對外國教材的引進,特別對于人文、社會、科學這塊確確實實有很大的限制。
但是國際化教育較較重要的挑戰(zhàn)對我們來說是怎么樣培養(yǎng)有申辯思維、有批判性思維能力,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能夠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得出自己的結論和想法的學生。我們敢不敢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
其實國際化教育,特別對于中國學生較大的價值和意義在哪兒?我也想問在座的校長和專家們,我們是繞著走還是直面這些挑戰(zhàn)?有沖突嗎?價值觀從根本上有沖突嗎?我們的價值觀和現(xiàn)有的價值觀,全球的價值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有沖突嗎?沒有!
我們如果承認人類命運共同體那就一定會承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共同的價值觀,否則怎么會有命運共同體?我們做校長、做老師的常常會覺得我講到這一層,講到自由、民主、獨立、平等、包容,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面也有。沒有獨立思考怎么會有創(chuàng)新?沒有批判性思維能力怎么會有真正的深度學習?沒有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怎么會有真正的學習的結論和成果?那種被動式的學習和灌輸恰恰是我們國際化教育所要改變的,國際化教育并不是你把中文的教育變成英文的教育,把中文的教科書變成英文的教科書,把中文的考試變成英語的考卷,這不是國際化教育,這是翻譯。
所以我說國際化教育較深層次的東西是什么?不要去回避。中國的學校比較講規(guī)范,西方的學校比較講自由。這兩者又是什么關系?我們要探索。
知識的創(chuàng)新力,中國講知識創(chuàng)新力了?西方的教育就不講規(guī)范了?真正好的教育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好的教育就是國際化,沒有沖突。如果中國的教育是那種不是真正培養(yǎng)人的教育,那一定是有問題的。如果中國的教育是真正培養(yǎng)人,我說這些所謂的黑白分明的對立和兩分法是錯誤的。我們首先要在思想觀念、思想方法上轉變,我們不要去懼怕,包括個人與集體,我們中國是只講個人不講集體的社會?錯,我們的傳統(tǒng)社會實際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我們從《論語》《孟子》開始,都可以看到對人格發(fā)展的重視和尊重,包括獨立人格與國家社會。
我們講個人人格獨立,個人人格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說民族認同與全球公民意識,矛盾嗎?我們有德國的學生在我們學校待了好幾個星期,在臨走之前我們請了所有的外教,他們的學生和我們的學生在一起座談,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有沒有全球公民,什么是全球公民,全球公民和自我身份認同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個問題敏感嗎?也挺敏感,但是通過討論大家都清楚了。
其實個人的身份認同和全球公民意識就是大我和小我的問題,身份認同和全球公民意識并沒有矛盾。
有的時候我們要把這些價值觀較深層的東西看作是國際教育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要理清楚的話,我們要做課程的融合、資源的嫁接,首先要在這個層面上理清楚。
謝謝大家!
錯過了本次IEIC的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專家和大咖們的干貨分享播播老師都將整理成文字內容推送給大家,請大家持續(xù)關注“遠播國際教育”~
此外,正在為孩子擇校的家長現(xiàn)在就可以報名遠播12月7日在龍之夢萬麗酒店舉辦的上海展啦!遠播為您請到了領科、耀華、上外、光華等的國際學校,近距離了解國際學校的情況。
一上午看完江浙滬70余所國際學校,找到較適合的國際學校,還在等什么?
展會時間:12月7日
展會地點:上海龍之夢萬麗酒店10樓ABC宴會廳(長寧區(qū)長寧路1018號)
報名方式:填寫下方#家長有問必答#,備注上海12月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