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青年節(jié)
俞敏洪老師和我們一起
共話教育 展望未來
給當代青年和家長
帶來充滿希望和正能量的專題演說
這場直播給無數(shù)“后浪”帶來不凡的體驗
也讓更多人對世界有了全新的理解
新東方國際雙語學校已經(jīng)把直播的滿滿干活整理完畢,請大家盡情閱讀?
在俞敏洪老師看來,世界正在成為日趨完善的整體,每個國家、地區(qū)的家庭都在經(jīng)受著全球變化的考驗,真正的教育已經(jīng)越來越淡化“全球”的概念,因為無論身在世界何地,都應該理解世界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家長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孩子?一個孩子的全面成長,到底需要哪方面的能力?面向未來的時代,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
帶著這些振聾發(fā)聵的問題,俞敏洪老師為我們層層剖析“全人品格”的真正含義:
為什么要培養(yǎng)全人品格?
成功人士的七大要素
俞敏洪老師在直播中提出,美國的一項研究中表明,成功人士必備的七大要素:好奇、堅毅、自我控制、熱情、感恩、樂觀及社交情商。“選取了不同家庭、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出生地區(qū)的幾千個成功人士做出相關研究,與之成功相關聯(lián)較為緊密的就是這七大要素。”
1.好奇:一個人對世界保持好奇心,是一個人生命的基礎,當成年人失去光彩的那一刻,就是對這世界失去好奇心的時刻。
2.堅毅:克服困難勇往直前。面對困難不退縮,心中有大格局,終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俞敏洪老師歷經(jīng)三次高考、大學時期肺結核住院、申請美國留學屢次失敗,這些困難都沒有讓他彷徨和退縮,而是更堅定自己的目標,踏實前行,用堅毅的品格努力成長。就像新東方的經(jīng)典名言—— “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3.自我控制能力:下定決心朝著目標前進,不會因為別的因素影響自己的計劃,當你愿意享受延遲滿足時,快樂是成倍的。
4.社交情商:走出虛擬世界,走進真實的人群,有能力與大家和諧相處,有能力影響他人,有能力組建團隊,產(chǎn)生更大的價值。
5.熱情:對生活時刻充滿熱愛和希望,對美好的事物充滿期待。
6.感恩:不僅對父母親朋常懷感恩之心,也對整個社會和時代心存一份善意和謙卑。
7.樂觀:面對暫時的困難,始終相信會有更好的結果讓自己擁有巨大的力量。
這被世人爭相傳頌的“七大要素”幾乎是全人品格的經(jīng)典寫照,面對如此高難度的要求,在我們教育環(huán)境下的孩子們又表現(xiàn)如何呢?
中國孩子的現(xiàn)狀
大多數(shù)中國孩子在學習和探索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問題:
1. 對于知識(考試)的狹隘的、被動的獲取,并沒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家長也會不自覺地以分數(shù)為核心,從而導致孩子注重結果,而不關注過程。
2. 因為被動接受知識,所以在很多方面缺少獨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精神。
3. 獨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數(shù),在成長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的排他主義現(xiàn)象盛行,嚴重缺乏換位思考能力。
4. 情緒控制能力差、極端思維比較嚴重。
5. 因為成長環(huán)境相對簡單,對社會內在運營邏輯缺乏理解和寬容。
6. 成長環(huán)境優(yōu)渥造成的抗打擊能力不強。
7. 在面對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時,缺乏家國情懷和憂國憂民擔當。
面對全人品格的高標準、嚴要求,中國孩子的現(xiàn)狀還有很多不足,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全人品格的含義?家長和學校要怎么共同努力才能讓孩子有機會成就自我,擁抱世界呢?俞敏洪老師又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全人品格?
全人應該具備的六個基本素質
1. 智能。全人的“全”,首先指的是智能上的發(fā)展,這包括學習、識記相關信息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能力,比較、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2. 情感。情感指的是人對那些吸引他、感動他的事物的關注和關懷,全人教育非常強調學生的心理健康,并鼓勵學生關懷他人。
3. 身體。身體上的發(fā)展“不僅包括健康、營養(yǎng)好、體格健壯,也指能夠意識到身體不可能完全承受感情的壓力和創(chuàng)傷,而且可以表達某些無法用口頭和數(shù)學語言來表達的緘默知識”。身體上的發(fā)展包含了比生理健康更加廣闊的內容。
4. 社會性。這主要是指人道德層面的發(fā)展。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長,其語言情感發(fā)展都受到他與他人交往行為的影響,因而人際交往必須有利于人的生長與發(fā)展,故而隆·米勒認為全人教育在本質上應該是道德的。
5. 審美。這是指教育要培養(yǎng)人對美的熱愛,鼓勵兒童發(fā)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全人教育非常重視藝術方法的作用。
6. 精神性。這是全人教育的核心概念,精神性具有統(tǒng)領地位。精神性比知識、技能更加重要,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和技能的培養(yǎng),還應更著重對人的情感、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內在情感體驗與人格的全面培養(yǎng),從而使人達到精神性與知識、技能的統(tǒng)一。
全人概念在中國的體現(xiàn)
德:人品、品格、道德、公德:善良、大方、狹義。
智:知識、眼界、見識,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體:身心健康,體育愛好,群體善處。
美: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美感、對藝術的喜歡。
勞:獨立能力、自我生存能力、自己動手能力。
從以上內容中不難看出,全人教育關注每個人智力、情感、社會性、物質性、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與潛力的全面挖掘,尋求人類之間的理解與生命的真正意義,強調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鼓勵跨學科的互動與知識的整合,主張學生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諧與愉悅,希望培養(yǎng)具有整合思維的世界公民。
那要如何達成這個目標,怎樣將孩子置身于“世界”這本博大的教材當中,去具備真正的全人品格呢?
怎樣培養(yǎng)全人品格?
家長引導與助力
俞敏洪老師在直播中提到,每個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也是整個家庭和社會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身在教育較前線的不只是學校里的老師,還有朝夕陪伴在孩子左右的父母。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如何在言傳身教中給予孩子更多的引導?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給予孩子更多認識世界的渠道,俞敏洪老師給出了中肯的建議:
? 給孩子更加廣闊的閱讀環(huán)境和機會。
? 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文化和社會。
? 就遇到的問題和主題,和孩子進行多角度的討論和思考。
? 讓孩子從小學會承擔責任,為自己的行為和思想負責。
? 如果有可能,為孩子選擇更加開放的教育體系。
? 全人教育和國際教育不是數(shù)典忘祖,而是扎根自己的文化。
國際教育引領成長
IB課程的十大培養(yǎng)目標
與孩子成長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是第一步,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是第二步,在越來越多追求教育個性化的時代,更多家長在孩子培養(yǎng)過程中,開始接觸和了解國際教育。
說到國際教育,IB課程已經(jīng)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迄今為止,全球近百個國家的千余所大學與國際組織(IBO)有穩(wěn)定的契約關系,IB在全球的學校認可度都很高,美國和加拿大的上千高校都接受IB為入學資歷。哈佛、耶魯及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大學甚至允許成績優(yōu)異的IB學生直接跳級讀大二課程,幾乎英國的所有大學都接受IB,包括牛劍等世界大學。
面對如此突出的成果,IB課程培養(yǎng)的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才呢?IB課程希望孩子成為探究者、思考者、交流者、敢于冒險的人、知識淵博的人、有原則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心胸寬廣的人、全面發(fā)展的人、善于反思的人。而這些培養(yǎng)目標與“成功的七大要素“不謀而合,也與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緊密貼合,IB教育理念已經(jīng)成為孩子具有國際視野和全人品格的不二選擇。
國際教育的優(yōu)勢
國際上超強競爭力的課程體系、開放的思維、多角度探尋真理的方式、理解世界的能力,都成為國際教育在全人培養(yǎng)模式中的重要砝碼。
俞敏洪老師在直播中向廣大家長和青少年介紹,如何判定國際教育的標準:
國際教育不一定是到國外去讀書,也不一定是上全部英文教學的學校。
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功底,是國際教育的第一步,其次才是英語水平。
國際教育是一種面向世界的人生態(tài)度和世界觀的了解,是一種全球化的視野。
國際教育是一種思考能力的訓練,是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訓練。
語言、文化、思想、規(guī)范的全方位理解,包容,才是國際教育的本質。
然后才是選擇什么樣的學校和去什么樣的國家讀書的問題。
面對世界紛繁的競爭,俞敏洪老師明確提出,每一個接受國際教育的孩子,都將獲得寶貴的“全球能力”,這種能力是是審查地方、全球和文化間問題的能力,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的能力,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進行公開、適當和有效的互動的能力,以及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采取行動的能力。
擁有這些能力還要做到:學好英語是;擁有強大的中國語言和文化功底;對世界各地宗教習俗的了解、對國家政治體系和運營模式的了解;對經(jīng)濟規(guī)律、商業(yè)規(guī)律和科技發(fā)展的了解;擁有一項自己喜歡并且可以深入的研究、摒棄純粹的中國式思維,去到有得地方去發(fā)展、去奮斗!
整場直播在家長們的精彩彈幕與依依不舍中落下帷幕,相信每一個走進直播室的家庭都收獲滿滿,希望在這一段金句良言中,有機會為孩子挑選更加適合的教育之路,真正培養(yǎng)出具有全球視野和全人品格的國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