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愿意超越自己,愿意不斷進步,愿意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遇到學業(yè)困難的時候,家長要強烈表達自己的愛和擁抱,這是非常有用的。
當孩子開始有意識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就會把上學理解為給他的幫助,而不是給他的障礙,學業(yè)都是他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長強加的事情。——摘自3月21日郝景芳現(xiàn)場演講
3月21日,由遠播教育集團主辦,中國教育電視臺指導的IEIC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大會 ·北京站,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6層(朝陽區(qū)三豐北里3號)隆重舉辦!
本次IEIC大會以“教育賦能·讓孩子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為主題,匯聚海內外眾多教育專家和行業(yè)大咖,以新的視角探討國際化教育,聚合多方訴求促進教育產業(yè)深度合作,解決家長教育過程中的痛難點,推動國際化教育未來新發(fā)展!
大會現(xiàn)場聚集了10000+學生及家長,他們與眾多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討規(guī)劃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童行學院創(chuàng)始人郝景芳為大家?guī)砹酥黝}為《如何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她分享的精彩內容——
演講嘉賓
郝景芳
童行學院創(chuàng)始人
世界科幻較高獎「雨果獎」得主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碩士、經濟學博士
童行學院創(chuàng)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
2016年第74屆世界科幻大會,憑短篇小說《北京折疊》獲世界科幻雨果獎
2016年《人物》《南方人物周刊》“10大年度人物”
2016年創(chuàng)辦影視工作室“芳景科幻”致力于可持續(xù)科幻文學和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
2017年博鰲論壇、夏季達沃斯論壇青年
2017年創(chuàng)立兒童通識品牌“童行學院”為孩子打開視野、提升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探索可持續(xù)的公益教育
2018年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2018年世界青年(Young Global Leaders)
演講內容
今天,郝景芳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對孩子的教育展開了深度討論:
第一:孩子為什么不愛學習
第二:內驅力的幾重來源
第三: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第四:童行學院的努力和愿景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郝景芳的精彩解讀~
▲郝景芳精彩演講
孩子為什么不愛學習
大家好!我今天會從如何讓孩子真正愛上學業(yè)這個角度和大家做一些分享。我自己現(xiàn)在也在做兒童教育,但是我沒有做全日制學校,沒有做中小學,沒做課外教育,也沒有做課外語數(shù)外。我想從孩子的人格心理成長,和孩子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方向等成長的角度去做教育。把學業(yè)變成不是父母逼著的事情,不是完全無意義的事情,內驅力是我們較主要的目標。
沒有壞學生,只有遇到困難的學生。對于孩子不愛學的現(xiàn)象,家長經常找我咨詢說:我家孩子對學業(yè)沒興趣,我家孩子有點厭學了,我家孩子一說抵抗情緒就特別大,一說就有沖突怎么辦等等。
當家長問怎么辦的時候,我通常會花很長時間了解這個孩子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哪些表現(xiàn)是怎么樣的,孩子自己怎么感受的,孩子自己又是怎么說的。每一個孩子都會花時間去了解,才可以有一些建設性意見。
這里邊我發(fā)現(xiàn)一個點,父母的認知,一個根上的認知非常重要。比如說第一種認知,孩子為什么不愛學?是孩子自己不好好學,故意搗亂;還是孩子太笨了,天生沒辦法;又或者孩子性格不好,比較叛逆。當你以這樣的認知去看待孩子,你認為孩子因為這些原因不愛學的話,解決的辦法可能會比較明確。
孩子不好好上學是欠揍、笨就得多刷題、性格叛逆,家長管不了,就找更厲害的人管。父母把孩子不愛上學定性為這些理由,解法一定是更加粗暴,逼著孩子好好學。
我認為孩子不愛study,不是真不愛學,而是孩子遇到了困難。孩子不愛study可能會遇到種種方向的困難:
首先可能心理壓力大,學業(yè)給的任務很多,任務很難自己處理不了,壓力大想逃避;
第二個有情緒的困擾,周圍人說他,各種被批評的壞情緒中,自己情緒非常沮喪;
第三個學校學的東西實在提不起興趣,覺得這東西太枯燥了,完全投入不下去;
第四有人際的困難,家長總說別人家的孩子,自己自卑,或者別人嘲笑等等;
第五自信心的問題,可能在心里懷疑自己,覺得自己腦子不好使,越懷疑自己越學不下去。
孩子有上述這些心理困難的時候,他會覺得周圍一切都是壓力,前面就是坑,自己過不去,然后腿都要發(fā)抖了,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愛study的。我們父母有這樣的認知,孩子本身是好孩子,前邊的困難太大了,前邊有很多的坑,有很多的石頭,所以才過不去,才不愛學。這種時候我們父母對于孩子整個解法完全不一樣,越不愛學越不應該打他,而應該抱他,多大的坑一塊跳。父母有這樣態(tài)度的時候,孩子很多時候態(tài)度真的截然不同,特別不一樣。我這里有不止一個咨詢案例,會特別驚訝的發(fā)現(xiàn)孩子態(tài)度有變化。
有問題的不是孩子本人,而是周圍面臨的環(huán)境,這些困難這些坑。他覺得自己前面就是一座山,他面對老師的批評,面對同學之間的擠兌,這些都已經像一堵墻一樣快要壓死了,家長也在后面打,從后面壓來一堵墻,兩邊墻一擠,孩子就粉身碎骨了。
父母怎么樣讓孩子愛study,別講大道理,考上大學怎么樣,考不上怎么樣,別著急說學業(yè)的問題,該拆墻的拆墻,該搬石頭搬石頭,該填坑填坑。困擾解決以后,他自己就可以往前走,就愿意往前走了。
當我們看到孩子不愛學,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從根上相信這個孩子本身是有上進心的。那家長怎么辦?壓力太大,就幫他化解壓力,跟他說沒事,從心理上舒緩他情緒。缺乏情趣我們就制造樂趣,父母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愛。孩子自信心不足,我們給他增強自信心。
我女兒在海淀區(qū)上一年級,也不愛寫作業(yè),我就以陪伴的方式幫助她增強自信心,她現(xiàn)在自覺性非常強了,每天在家里邊自己完成這些任務。
這就是教育理念根上的東西,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愿意超越自己,愿意不斷進步的,愿意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其實我們父母要做的,是給他真正創(chuàng)造條件,能讓他自我提升。父母既不需要整天講大道理,說為了國家崛起而學;也不需要嚇唬他說,不好好讀書就睡大街。我們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相信他鼓勵他,孩子自己就愿意上進。每一個人內心自己都愿意變得更好,變的優(yōu)秀、變的出色、變的上進,這個是藏在自己心里深處的。我們有太多干擾因素,我們做父母做老師做教育者,需要讓孩子松松土,讓孩子自主超越自己。
內驅力的幾重來源
再說內驅力。很多東西都是外驅力:成績好買雙鞋,學業(yè)好給多少錢, 不好挨打,好學生發(fā)獎章,不好就罰站。這個東西對孩子來講,越小的孩子越沒有切身感受。這里說上清華大學,那里是每天的作業(yè),完全沒辦法用上清華大學的鼓勵來超越眼前的困難。
真正能讓他超越自己的困難不斷提升的,是內驅力,是內在地想要學好的動力。這種情況,從心理學理論上,目前相對比較主流的。
大家知道較近這些年心理學研究中非常公認的理論,自我決定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發(fā)現(xiàn)提出的,后來在像成長性思維這樣一些心理學發(fā)現(xiàn)中,也都一直援引這種發(fā)現(xiàn)。
對于人內驅力的研究,就是自我決定論,自我決定論里邊認為較核心的是內驅力優(yōu)于外驅力。不是說外驅力不好,外驅力也好,也還是要有外驅力。但是我們說的是讓一個人這輩子有真正長遠的發(fā)展,能有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提升。不是說干這個掙點錢,干那個掙點錢,是要有長久提升的愿望,從更長久更根本的效果上,內驅力要高于外驅力。
第一點聯(lián)結感,與他人的情感聯(lián)結是人生的重要動力。就是一件事你可能自己不想干,但是因為跟你有感情的人一起干,就是發(fā)自內心愿意干的。
比如一個人踢球沒意思,我們一幫兄弟踢球就有意思了,這種情感聯(lián)結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聯(lián)結感在生活中很好用的一點,在孩子剛上學的時候,遇到很多學業(yè)困難,這個時候講越遠的東西越沒用;往近的說,你怎么突破怎么進步,有的時候也是覺得沒太多用。用的辦法,就是家長和孩子愛的聯(lián)結,讓孩子感受到你在支持他,無論學成怎么樣,你都很愛他,你都幫助他。
我想到一個事,傅園慧的爸爸講過的。傅園慧練游泳,一次考較后一名,她爸爸就說沒事我跟你一塊,這次較后一名,下次倒數(shù)第二名。讓這個孩子覺得家長永遠不放棄自己,就像自己的船漏了就一起劃船,這種感受是讓孩子產生動力很大的一個來源。孩子較怕的是自己船漏了,家長在岸上站著說,你看你怎么劃不過別人,這個孩子無助的情緒一下子會沉淪。所以孩子遇到學業(yè)困難的時候,家長要強烈表達自己的愛和擁抱,這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點自我效能感,就是說一定要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才愿意持續(xù)努力。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給孩子講的道理是浮于表面的,說人生是1%的勤奮加99%的汗水,孩子不會感覺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家長逼迫的,沒有是自己想做的,覺得自己努力沒有半點效果,班里學霸都是誰誰,不管怎么努力,都差一大截。這個時候孩子特別容易產生挫敗感,很多明明可以會做的作業(yè),由于自信心不足不敢做,就在那玩筆玩橡皮。這種拖延,是他感覺作業(yè)太難,感覺自己做不好,越感覺越退縮。怎么樣才能讓孩子面向學業(yè)往前沖?就是他覺得自己很厲害,覺得自己什么困難都可以克服,自我感覺非常重要,這個就叫自我效能感。
要給孩子建立自信心,要讓他體驗,實實在在感受到自己進步了,實實在在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進步的。這種情況下父母要控制難度,根據(jù)現(xiàn)有水平,了解孩子現(xiàn)在的進度。他比別人慢沒關系,熟練以后,更加努力試試,好一點就給鼓勵,正確率、速度或量也好,能夠感覺到是在自己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努力不斷提升的。
老師要求四頁五頁八頁,孩子現(xiàn)在能做兩頁,就做兩頁,通過自己努力變成三頁,感覺到自己不斷成長和提升。原來能做三十題,現(xiàn)在能做四十題,通過自己努力提升的,這種次數(shù)多了,每一步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實實在在的進步,久而久之就會有自信心。如果感覺到自己怎么做都差別人一大截,矛盾點不是自己,而是趕不上其他人,這樣會越來越沒信心,以致于連自己原有的本領都會丟掉,因此自我效能感要讓孩子感受到自我提升。
較后就是自主感,就是自己主導的人生才是愿意持久付出的。有自主感的孩子,實際上很多時候外在內在條件都不允許,但是能有自主感可以讓一個人長期的愿意付出。
這種情況下要與孩子平等討論,支持一個孩子自己的改進計劃。比如說寫作業(yè)經常會拖拉寫到很晚,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說:作業(yè)很多,經常會寫到這么晚,咱們一起想想什么辦法改進一下?孩子可能自己提出一些計劃,有的執(zhí)行得了,有的執(zhí)行不了。執(zhí)行不了也沒事,繼續(xù)和孩子討論調整,前面計劃是不是負擔太重了,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有這個自主感才是更長久發(fā)展的基本動力。
內驅力里面,聯(lián)結感、自我效能感、自主感這三個層面因素是較主要的,一個關系層面、一個能力層面、一個人格層面。
在較普通的學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這三個方向好的,親子關系一點問題都沒有。家庭中,父母在生活中給孩子很多能力提升,父母也給孩子很多空間支持,孩子沒什么抵抗,困難自然就好了。但是這確實是很幸運的,通常情況下,很多孩子都在這三個方向上至少有一個方向或者兩個方向遇到困難,而這三個方向任何一個困難都會使他沒有內驅力。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學習沒有內驅力,導致的結果就是成績不好,所以我們只從成績的角度讓他做題,往往接觸不到核心。這種情況下,我們讓孩子產生內驅力應該怎么做?
首先是關系層,父母多少要了解一些心理學。了解孩子基本是怎么想的,和他接觸的時候,我是怎么想的,去理解這些部分。第二個是能力層,從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角度提升思維能力。這個不只是說一個學科,學語文就學語文,學數(shù)學就學數(shù)學,是有很多思維能力,自我表達能力,應該是語文數(shù)學通用的,語文讀文章和數(shù)學讀題是用到同樣的能力。第三個人格層,更多從教育學的角度擴大認知和獨立思想能力。這三個方向的相輔相成其實是我自己現(xiàn)在做教育較關心的事情。
圖源:嘉賓演講PPT
親子關系我在這不展開了,我講一下思維能力和獨立人格,在我們教育中提到的相對比較少。
思維能力方面有腳手架理論、底層思維能力。
腳手架理論:每次在孩子現(xiàn)有水平上,鼓勵孩子挑戰(zhàn)一點點。我女兒怎么對學業(yè)有動力的?從她體操練劈叉開始。她班同學都可以劈下去,她自己不行,她就退縮,連體操課就不想去。我就陪著她壓腿,這樣就讓她知道自己現(xiàn)在在提升課,不斷提升早晚有一天可以像別人一樣好。
學其他東西也一樣,孩子考試錯了十道題八道題,多長時間做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原來考試的時候做不完,后來經過自己努力做完了。雖然錯了十道題,但這是經過自己努力突破的挑戰(zhàn)。從寫不完到能寫完,從做完到錯題一點點減少,從83分到86分這都是非常大的進步。家長要看見孩子的進步,鼓勵他的努力和進步,這種就是腳手架理論。
底層思維能力:跨學科有效的思維能力,讓study事半功倍。父母要關注孩子一些基本的,比如說邏輯能力。邏輯能力不是說數(shù)學思維里做一個數(shù)學題,我們閱讀做物理、做復雜題目分析的時候,邏輯能力太重要了。生活里邊,父母和孩子講話盡可能有邏輯性的,不能批評孩子去說起去年的事,小時候的事,越說孩子越沒有邏輯。生活里邊哪怕批評他:因為這件事情,所以我有這樣一個態(tài)度,我們說好是這樣的事情,然后又怎么樣。
大家平時有邏輯,孩子邏輯能力才可以提升。底層思維能力,像一些觀察歸納、邏輯推理、觀點辨析、語言表達、想象發(fā)散,還有對于其他人情感的認知,然后對于自己的理解這些能力就是跨學科能力,將來在每一個學科里都有用。這是思維方面,孩子思維能力越強,學理科越輕松。
再講獨立人格,這在我們教育里邊,通常來講是比較忽略的。這是因為我們做學科教育時一科就是一科,不告訴你這學科是干什么的,和人生有什么關聯(lián),三角函數(shù)是什么,根本沒有人解釋背后的意義層面的東西。孩子感受不到學這些東西有什么意義,自然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學不好。
通識教育讓孩子感受到意義的成分,給孩子很大的格局和視野。從自我和世界的關系層面,理解成長和study。學的知識,為什么學它,和自己有什么關系,和世界有什么關系,要打開非常大的視野,有很通透的格局。通識教育非常重視培養(yǎng)完整的人,理科文科藝術這些,較終讓一個人的思維更明智,讓他的人格更完善。
也要強調批判性思維。當一個孩子有越來越多的自我反思,越來越多的去想我是誰,以后做什么樣的人,在世界什么位置,世界今天是什么樣的,以后我要怎么改變世界,怎么選擇人生等。越想這些事情越有學的動力,會知道所有的study都只是為了讓他自己達成自己的心愿,study全是工具。較終是自己想到哪去,目的地才是較關鍵的,讀書這些都是船槳工具。一旦有了這種格局視野,有了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內驅力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通識教育,就是讓孩子從內在愛上study的教育方式,讓學科教育更有動力和效率,讓未來人生更有內驅力。
童行學院的努力和愿景
我自己在童行學院給孩子做通識教育的搭建,我們的愿景和目標是要讓每一個孩子自我實現(xiàn)。
如果教育層層篩選選拔,較后只有考上清華的是教育出的人才,其他算是教育失敗品,這是教育系統(tǒng)本身的失敗。教育是讓人自我成就、自我成長的過程,不是只選出一些好的,其他的都沒出路。
圖源:嘉賓演講PPT
通識教育目標,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找到自我實現(xiàn)的路徑。我們教育目標說的比較專業(yè)和具體抽象,分三層:study品質、思維能力、知識素養(yǎng)。
品質是為什么學?要有study動機和元認知。思維能力是怎么學?通識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知識素養(yǎng)是學什么?是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
我們給孩子擴大知識面,具體的教育路徑做兩方面教育。一方面教育者教育,讓父母和教育者(老師)更多的看見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真正從心理層面鼓勵孩子去自我實現(xiàn)。另一方面是兒童教育,真正給孩子搭建課程體系,啟發(fā)孩子、賦能孩子,讓孩子看見世界,獲得高階能力和更多選擇機會。我們想做3—18歲終身study體系,讓孩子打開視野,得到思維能力的鍛煉。將來到了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可以提供更多選擇機會,延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有更深的培養(yǎng)。
我們課程體系分成兒童課程和父母課程,只有課外教育才能讓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兒童課程有音頻課、AI課、PBL課、營地課。父母課程有親子伴讀課、親子營地課和父母俱樂部,都是秉承同樣的脈絡。
圖源:嘉賓演講PPT
童行學院課程進階體系。
3—6歲是親子啟蒙,有音頻課,多學科知識普及,打開孩子視野。
6—9歲綜合入門,跨學科知識體系搭建,基礎思維方法study培養(yǎng)。讓孩子了解文明史,讓孩子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知道我們人類文明怎么來的,我們當前世界的科技和我們人類藝術發(fā)展到了什么階段,有一個宏觀的認知。
9—15歲興趣實踐,我們希望鼓勵孩子自我選擇,按照自己的人生意志決定方向。當他開始有了自我選擇之后,這種自我選擇的人生動力會成為促進study的很好出發(fā)點的來源。
9歲以上做進階各方面的小課,這些方向都提供專精的study,培養(yǎng)孩子興趣、專業(yè)方面的發(fā)展。從人格培養(yǎng)的角度,我們其實在3—6歲和6—9歲的階段,就開始培養(yǎng)特別頂層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模型,創(chuàng)造性study,像PBL課有自我意識很好地鍛煉和培養(yǎng)。
后面有很多新的計劃,像6—9歲綜合入門課,課外的人文藝術,對課內study有非常大的幫助。讓孩子了解基本的,如科學家是怎么創(chuàng)造出科學原理的,文學家怎么寫出文學名著等這樣的知識。
總體而言我自己做童行學院,本身希望搭建一個平臺,真正讓孩子愛上study。我們現(xiàn)在給孩子做科學、人文、藝術的課程,很多小朋友是完全發(fā)自內心充滿熱愛的去學,因為我們做的很有樂趣,是游戲化study,或者是創(chuàng)造性項目。這種情況下,我自己非常相信,說study可以不是苦的,可以很有意思。
我們希望鼓勵孩子自我認知,有很好的情感聯(lián)結,和老師也好,和童行學院也好。這種情感聯(lián)結和孩子不斷增強的自我認知,能夠讓他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當孩子開始有意識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就會把study理解為給他的幫助,而不是給他的障礙,學業(yè)都是他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長強加的事情。這樣孩子上國外大學還是國內大學,是上哪個層次的大學,都差別不是很大。因為他已經知道自己要什么樣的人生,選擇什么樣的方向,哪些能力可以幫助他實現(xiàn)理想。
現(xiàn)在很多新的行業(yè)職業(yè)有大量大量的機會,這些機會是我們老一輩父母完全不知道的?,F(xiàn)今的孩子們,00后的孩子都有很多職業(yè),是學校里邊沒有覆蓋的。孩子有這樣一些課外的興趣和能力,完完全全在他十幾歲甚至二十幾歲的時候,可以在很多領域有職業(yè)發(fā)展的突破,這是希望給孩子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
因為很多時候,當一個人信息不對稱,會困于自己的視野,只能看到三五個機會;如果你信息豐富,會發(fā)現(xiàn)三五百機會,你就不會為三五個機會焦慮。這是童行學院的愿景,總的而言我們做通識教育是要讓每一個孩子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