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真正打破內卷,既能夠讓孩子們有好的分數(shù),同時又能夠保存或者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動力?歸根結底在于我們要改變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目標。
——摘自第六屆IEIC大會 喬志宏分享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北師大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主任
圖 | 喬志宏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學生成長論壇主題演講
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有限的環(huán)境中,想要比別人做得更好,就要做好“軍備競賽”的準備。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身邊的孩子個個都成了“天才”:3歲認3000個字、4歲背唐詩宋詞上千首、5歲看原版《哈利波特》......從前,只有基礎教育領域內卷,上大學即“解放”,現(xiàn)在上大學后也要內卷,出國留學的賽道也人滿為患……
可見,無論選擇哪種教育路徑,只要教育理念不變,就會一直“卷”下去。那么想要真正破解內卷的局面,解局之道在哪里呢?
在第六屆IEIC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北師大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主任喬志宏先生為大家?guī)砹酥黝}為《改善學習體驗,破解內卷之道》的分享,從當下的內卷現(xiàn)象入手,直擊當下教育的痛點,并提出了切實而有效的解局之道。
*以下內容摘自喬志宏第六屆IEIC大會分享,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
內卷是“身不由己”的內耗
“卷”最早是從經濟學來的,農業(yè)經濟學家在印尼調研時發(fā)現(xiàn),印尼的土地有限,農民又要生存,就只能把更多時間不斷填充到有限的生產里,使得農業(yè)變得更加精細、復雜,但是產量并沒有顯著增長,所以格爾茨就用“農業(yè)內卷”來描述沒有財富增長的內部激烈競爭。
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先生擴展了農業(yè)內卷化的概念,把內卷帶到了更大的領域里,只要在單位土地上,單位的時間里,投入的勞動變得越來越密集,且單位勞動的報酬在遞減,就可以定義為內卷,也就是大家用越來越強的勞動密度來競爭固定不變的收益。
我們的初中和高中孩子們睡眠時間越來越少,學習時間越來越多,大家應該能夠在其中感受到什么叫做沒有增長的競爭加劇——這是內卷的核心特征。
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在基礎教育領域,甚至在大學里,內卷程度越來越大。在國內非常有名氣的一所高中里,教學樓里掛著的每一個橫幅都在強調,要投入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努力。
但是每個省考北大清華的名額會增加嗎?重點大學的名額會增加嗎?不會增加。最后只能造就大家互相的踩踏,所謂的“電影院效應”,就是大型的踩踏現(xiàn)場。
一位家長曾說,去年他的孩子上了地區(qū)最 好的初中,一年下來,在1300多人里排到第160名,班級排到前十,但是每天需要做作業(yè)到十二點以后,有時候一點還做不完,早上五點半又起來接著做,他看著很心疼。
可是有任何一個家長能置身事外嗎?非常難,我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孩子們從初中開始就進入到這樣一個身不由己的內耗競爭中。
今年中考北京各個區(qū)的成績,分布成可怕的“蘑菇云”。一般的成績分布,應該是一個橢圓形、橄欖球形,這是正態(tài)分布或者說比較正態(tài)的分布。但是現(xiàn)在,北京海淀、朝陽區(qū)的分數(shù)都在往頭部集中。
其實很多地區(qū)都是這樣,對分數(shù)的競爭是我們今天最嚴重的內卷結果,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大家的付出增大,但是付出一分努力,未必有一分收獲。
過去我們常說多勞多得,但是現(xiàn)在在基礎教育領域,已經不存在必然的多勞多得了。
內卷的后果是“普遍痛苦”
你競爭,別人也在競爭,為了上某一個學校,我們就要比過去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損耗更多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親子沖突。
在中小學和大學里,心理健康問題頻發(fā),核心的原因在學業(yè)壓力。學習成績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同學關系的疏離,高度的以分數(shù)為結果的競爭使得我們把同學看成是競爭對手。
如果這個人帶給你威脅,你還能跟他建立友善的人際關系,這在邏輯上是難以自洽的,這就造成絕大多數(shù)人的低自尊、低自信,因為沒有永遠的第一,每一次考試總是多數(shù)人會感到不滿意,多次考試之后,總有一款失敗適合你。
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保持自信。我曾經接待過一個小朋友,他是全年級第一名,但是他特別焦慮,他焦慮什么?他只要看到第二名去問老師問題,他就很緊張,他只要看到第二名上學來得比他早,他就很焦慮。第一名尚且如此,那第四名、第二十名呢?
如果說存在不焦慮的人,那就是躺平放棄的人,也是非常不愉快的體驗。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面臨自尊和自信的損耗,然后會帶來普遍的抑郁、焦慮、煩燥,嚴重的時候會引發(fā)自傷,甚至是自殺。
我最近還碰到一個初三的同學,他每天咬手指,指甲基本上已經咬光了,手經常咬破流血,所以他很擔心自己被感染生病,但是從小到大的焦慮造成他必須用咬手指的方式來緩解壓力。
看到這樣的案例,其實每個人心理都是非常痛苦的,在沒有足夠承受能力的青少年階段,孩子們卻在承受巨大的痛苦,這是我們成年人的問題。成年人沒有提供一個好的教育環(huán)境,才帶給孩子們普遍的痛苦。
有調查顯示,中學生自傷的總檢出率已經超過25%,有自殺意念的比例超過30%,盡管這是部分統(tǒng)計,不是全國樣本,但是已經可以看出內卷帶來的嚴重后果。
更重要的是,長期內卷會造成我們民族素質的下降,創(chuàng)造力的降低和生產力的下降。
內卷的三大底層原因
關于內卷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優(yōu)質資源有限。
優(yōu)質高中、名 牌大學少,而且好小學、好初中、好大學連接太強。
也有人說是因為我們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增加了,造成一流高校需求大眾化。
在過去,全國只有10%的人能考上大學的時候,多數(shù)家長是不會把孩子上重點大學看作必然要求的。但是現(xiàn)在,在多數(shù)人都能上大學的時候,家長就會把孩子上重點大學看作必然要求。一流高校需求大眾化,實際上是把高等教育的需求拉平了。
還有人說是因為信息同質化,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使得很多家長都對孩子有了同樣的期待。在過去,很多人對高等教育不了解,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使得大家對高等教育的認知普遍提高了,期待也隨之拉高。
還有人會認為資源競爭是因為“唯分數(shù)論”。盡管各種教育體制改革都強調要打破“唯分數(shù)論”對學生的束縛和負面影響。但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在中國,不“唯分數(shù)論”,目前是不太可能的。
否則,基本的教育公平就會被無情地擊穿,誰來確保沒有社會經濟地位的孩子一樣能夠上好大學呢?
圖 | 喬志宏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如何破解內卷?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政治局學習會議上有一段話,我認為指明了解決內卷問題的方向,其主旨是:基礎教育既要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也要激發(fā)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yǎng)其探索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品質。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huán)境和生態(tài)。
既要支持基礎,又要興趣和創(chuàng)新品質,是對我們基礎教育提出的要求,也就是我們既要分數(shù),又要能力、興趣和素質的方式。
在這里,我要給大家介紹愛德華·德西的“自我決定論”,即一個人的成長發(fā)展有3個基本需要。
第一個需要是自主感,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內容、人際交往、生活方式要有掌控感。沒有掌控感的極端代表是奴隸或者囚犯,沒有掌控感,就沒有自由,所以自主性是一個人最根本的需要。
第二個需要是勝任感,也就是一個人要有強烈的來源于能力的勝任感。
第三個需要是歸屬感,也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紐帶,一個友善的、關愛的關系。
這三個因素是一個人能夠成長必須滿足的三個需求,它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相關,又不一樣,著重強調了自主、勝任和歸屬這三個內容。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真正打破內卷,既能夠讓孩子們有好的分數(shù),同時又能夠保存或者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動力?歸根結底在于我們要改變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目標。
很多研究都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對其成長至關重要,當學生有內在自主性時,當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時,他們就不會盲目追求最 好的分數(shù)、學校,而是追求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專業(yè)。
也就是說,他們不再在單一分數(shù)出口上踩踏競爭,而是尋找適合自己的出口。
具體而言,如何既要分數(shù),又要能力、興趣與素質?
第一,要在學習體驗的改善上下功夫,我們的基礎教育要增強孩子們學習的自主權。
這也是我國從2014年啟動高考改革的核心動力。2014年高考改革有兩個核心目標:一是擴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權;二是擴大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自主權,也就是用“六選三”代替原本的“二選一”。
在學習方式上,也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性,個人學習的方式、小組學習的方式由學生決定。
老師不應該用具體到每道題標準答案的方式來教學,回答《水調歌頭》的作者是蘇軾而不是蘇東坡,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學習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支配權,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從人際歸屬感方面來改善學習體驗。
在班級里更多地強調合作而不是競爭;更多地強調努力的目的不是比別人更好,而是比昨天的、前天的、上個月的自己更好。
如果孩子們總是在跟別人的比較中獲得成就感,那這個成就感就是零和博弈(指在博弈中,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
只有跟過去的自己比較,成功才是可以無限量增長的,每個人都可以不斷獲得成就感。所以我們要改變成功的概念,在班級里面塑造互相幫助的班級氛圍。
老師也要公正,不能有功利心,越小的孩子對于公平公正的訴求越高,這都是我們改善同學們人際歸屬的重要部分。
第三,改善學習體驗還要從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做起。
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成就經驗,讓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成就感,有更多的學習榜樣。比如,老師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安慰,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愉悅感、興奮感,讓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讓外部的動機真正變?yōu)樽约簝炔康膭訖C。
當我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內在成長的時候,就不會煩躁;當我們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的時候,就不會抑郁;當我們在學習中有自信的時候,就不會焦慮;當我們對未來有期待的時候,就不會絕望;當我們在同學中感受到溫暖的時候,就不會孤獨。
所以我希望老師和家長們能夠共同努力,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友好、積極的學習氛圍、學習體驗,來真正打破內卷的狀態(tài)。